竹構人才培育

2021-08-16

《TRNO1》中原-竹構評圖會

#TRNO1
CONCEPT
開發前的竹崎,四周充滿了竹林,人們在竹林間穿梭前往到各個目的地,當風吹起,竹葉彼此間拍打出竹葉彼此間拍打出的竹聲,以及陽光照射下,交錯的的竹影,享受於其中的聲音以及陽光照射下陰影的變化,對於竹崎當地的居民來可說是共同的回憶。
竹聲、竹影以及三角線,是竹崎這個地點非常具有意義的特色,本次設計也將以竹子這項素材威基礎,與三項元素結合,來完成作品的設計。

-形態轉換
向心交會的三角錐體 – 歷史的匯集動線
雙向的三角椎體 – 車頭動力的改變

-聲音變化
竹林的聲音是來自於竹葉與竹葉間的拍打所形成,根據風量的大小聲音也會有所變化,風力營造出了聲音的高低起伏,使用相同的素材有著不規則的變化。本設計將以竹編的方式形成骨架間的面,利用竹子具有彈性的特性以及五金的輔助,使内架上的竹面與外架的竹面產生碰撞、摩擦,模擬出竹葉拍打的聲音

-光影變化
竹林間大小的子與葉,經過陽光構築出了不同的陰影,將內、外層孔洞大小不同的竹編重疊,隨著主結構的擺動產生光影的變化。

#講評
作品試圖用竹林裡的聲音去形成一個型態,但最後呈現出的形態,可能有點不容易聯想到原本的概念。我看到中間這幾枝竹桿透過緊迫拉伸,產生大幅度的曲線。型態上雖然都是直線桿件,但因為竹子有些彈性,可以透過尺度上的緊迫,讓直線沒有那麼筆直。這樣的曲線可以再加強,讓竹子的彈性張力被視覺化,有一種弓箭拉弓的感覺,作品會更有張力。作品最後加上竹編皮層,編織型態看起來是大面積、花紋孔洞圖案非常強烈,可能會搶走關鍵構造的吸引力。讓開發的著力點、最用心的地方,在作品上反而退後了,焦點消失。所以建議竹編的密度或是圖案可以更密,或用其他編織方式,平行線或更簡單的線條,甚至是色彩上有跳脫,讓編織在作品的主從關係可以退後。現在邊緣輪廓有切出弧線,有機會可以用這些弧線去強調作品構造的力道跟流動方向。(范承宗)

竹材的纖維強度很強,我認為竹材跟木材的最大差異在於它的彈力,因為它是中空的。中間那個大跨距的弧度,可以更勇敢更明確去挑戰,它在這個跨距的彎曲的可能性。用彎曲來當主題,最後甚至不是一個封閉型,但可以很明確知道竹材的彎曲的特性。彈力是竹子非常重要的特性,颱風過後多數竹林可以留下來,因為它的彈性非常強,這有沒有可能透過各位的設計來看到?(王文雄)

作品的邏輯相對清楚,主要結構是三根竹管,三根扭轉有點像油條,落在地面形成一個Z字形,應該站的起來。如果3D列印的接頭可以做出來,會是個大亮點,同學可能需要一些測試的過程,如果可以做到很棒。大體上它的兩根兩根之間是一個雙曲面,不如順著雙曲面的特性去做,就是兩個邊界角度錯開,在兩個邊界之間搭接很多平行的竹,就會形成雙曲面,工法簡單卻可以創造穩定曲面的手法。再透過竹編的手法產生表面的表情陰影等變化,把層次分清楚。現在中間放了蠻多支撐的三角形,本來像是帶有角度的屋簷,被幾個支撐的三角形切碎了,我蠻希望看到空間的出現。一種可能的作法是把中間的三角形數量減少,主要靠邊界的三角形去界定相對角度,好處是可以讓出中間的空間。(許倍銜)

這件作品的未來性是,他利用一種圖案和主體互相拉扯的,像骨頭跟肌理形成一種緊繃,這是非常獨特的地方。竹本身管狀的詮釋,和竹被弱化成薄的皮層,之後呈現兩者的共構關係,交錯迎來像隧道的變化形,我也很喜歡。從結構觀點,因為它有扭曲互制,如果皮層跟骨架共構,三角形就已經不需要。它已經是一個拉扯的狀態,如果內部三角形存在,皮層就有點像是裝飾。所以建議這個造型和主從關係可以再拿捏。中間的三角架拿掉,用皮層去制約束制。(陳冠帆)

taiwan-bamboo-society

臺灣竹會

臺灣竹會為一全國性非營利組織,致力推廣竹文化,並規劃、整合、執行及推動臺灣竹產業的各項創新發展活動與計畫。竹子是世界資源及環境永續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們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持續關注世界竹產業的動態,並協助連結網絡,將臺灣所累計的竹經驗,以及竹相關的研發與世界分享,促進更多元、更寬廣的跨國/跨領域合作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