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構人才培育

2021-10-07

《共生》彭文苑 x 行一建築

/概念說明

緣起--阿里山林業鐵路興建於日據時代, 因應林場檜木資源而闢建阿里山林業鐵路,木材買賣集散為嘉義市帶來繁榮。 竹崎站在通車初期, 二萬平和竹崎分別為登山路段的終點和起點站, 需要協助機車調頭轉向, 形成有特色的「三角線」。作品坐落於竹崎站鐵路匯集與分叉的動線節點上, 這三角的基地是鐵道匯集與交換的場域, 復育與乘載著竹崎與林鐵的過去和未來。竹構坐落於三角地內切圓的中心點上, 三向度的鐵道軸線與圓型的場域的交會處, 朝向鐵橋軸線而往兩端延伸。 透過竹構界定與延伸出的空間場域, 也是未來與過去, 現代與傳統, 人與自然之間的交匯點。讓人可以在這裡駐足在這竹構的空間裡, 再次感受與思辯竹崎與林鐵過去的歷史, 並開始想像與展望林鐵的未來性。
凝結的瞬間--我們將場域中自然竹林的飄逸線條與工業鐵道的理性軌跡相互交織出律動而有張力的竹構形體。 彷彿林鐵過去與未來軌跡在這交織與融合, 象徵未來永續循環與自然共生的期盼。
鐵道的剛性與竹子的彈性是主要的構造元素, 呼應著在地場所的靈魂。精準而工業的鋼線與有機而自然的竹線交互編織出空間的主體與表情。

/發展過程

軌跡與交織
三個開口呼應三個向度的鐵道的水平軌跡於中心點,交會後向上穿越天井往天空延伸,天井周圍的遮蔽形成空間。
三維的曲線定義出構造的邊緣, 但在光影的移動下, 卻能產生一種動態的空間邊緣,模糊人造與自然之間界線。
竹子材料的線形彈性是設計思考的主要核心,透過3唯彎曲的形體來強化竹子這材料最獨特的彈性特質, 同時將材料構造, 幾何形體與力學結構三方融合唯一。
乘載的輕重先後交疊, 彈伸的張力相互交織達到平衡。

/製作過程

/形體尺寸

410*640*295 cm

/地板尺寸

410*560*15 cm

/材質說明

鋼筋混凝土獨立基礎.Φ 9cm圓管鋼骨.Φ 3cm燻竹.單元竹瓦片


設計團隊:行一建築/彭文苑 高銘劭 黎士瑄
結構設計:原型結構/陳冠帆 蔡詠成 葉庭佑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陳怡彰 張昕荷
工程團隊:悅山工坊 峰承有限公司 實式木造
燈光施作:丞逸照明

taiwan-bamboo-society

臺灣竹會

臺灣竹會為一全國性非營利組織,致力推廣竹文化,並規劃、整合、執行及推動臺灣竹產業的各項創新發展活動與計畫。竹子是世界資源及環境永續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們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持續關注世界竹產業的動態,並協助連結網絡,將臺灣所累計的竹經驗,以及竹相關的研發與世界分享,促進更多元、更寬廣的跨國/跨領域合作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