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構人才培育

2022-01-11

《TR no.1》中原大學

/緣起

竹崎車站舊名是竹頭崎,海拔127公尺,由日本明治43年營運至今。竹崎車站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平地線和山地線的分界點,阿里山森林火車經過竹崎車站後就開始爬山。
1960年代柴油化之前,上山的列車至此需停靠一段時間,因此站內共設七股線以供列車及蒸汽機車長時間停靠。
因這樣的地理位置,站內有著特殊的三角線構造,可將火車頭位置更換,由前拉改為後推,並將原本用於平地的18噸級車頭改成28噸級車頭,以確保上山的安全。這樣的構造可以說是竹崎車站重要性的象徵。

/概念

開發前的竹崎,四周充滿了竹林,人們在竹林間穿梭前往到各個目的地,當風吹起,透過陽光照射下的竹林晃動,呈現了繽紛散落竹影交錯,對於竹崎當地的居民來說:享受竹林視覺及陽光照射下陰影的變化是珍貴的共同回憶。本作品想重現竹動態、竹影以及三角線這個對當地非常具特色意義的文化背景,因而將此三項元素結合來完成此次創作。

/手法

形態轉換-向心交會、且雙相錯置的三角錐體暗指歷史的匯集動線。
動態變化-內外的主副結構透過活動關節設計及拉張結構呈現靜止狀態下的不穩定感。
結構創新-以客製化的3D列印適應竹材口徑不一的自然生態,創作數位製造下的動態節點。
光影變化-竹林間隙的大小,透過陽光篩落出錯落陰影,讓內、外結構產生光影的變化。

/歷程

從造訪竹崎車站的時候,就能充分感受到地理環境所給人的深刻印象。帶有歷史感的車站建築及系統化的軌道配置,彷彿能感受到過往時空間下的作業繁忙與現況休憩旅遊的氛圍有著強烈對比,因此從思考模型的雛型時,就希望能利用交錯的結構型態與內外錯置的副層結構來表此衝突感。整體的裝置規劃除了結構型態的傳達,在模擬動態效果時嘗試了數位製造程序,包含了3D掃描與3D列印,利用客製化彈性組件呈現了與傳統竹工法中竹釘或繩索綑綁的不同樣貌,其適應竹材的自然生長的靈活組構方式;更是讓竹材創作型態產生了不同的可能性。


/3D模擬

/施工圖

/尺寸

7.6*1.1*1.8

/材質

孟宗竹、桂竹、3D列印樹脂接頭

/團隊

指導老師:謝淳鈺、王文煒
設計施工團隊:古紹威、鄭敏真、郭修維、佘婉寧、李佳盈、吳佳諺、秦子昂

taiwan-bamboo-society

臺灣竹會

臺灣竹會為一全國性非營利組織,致力推廣竹文化,並規劃、整合、執行及推動臺灣竹產業的各項創新發展活動與計畫。竹子是世界資源及環境永續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們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持續關注世界竹產業的動態,並協助連結網絡,將臺灣所累計的竹經驗,以及竹相關的研發與世界分享,促進更多元、更寬廣的跨國/跨領域合作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