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oosays

Bamboosays
Email
wait081780@gmail.com
Website
www.instagram.com/bamboo_says_2020/

Boss avatar

創辦人

蔡惠婷

田野踏訪並拆解臺南三大竹藝師莫永崇、翁明輝、盧靖枝等人的竹器,深入關廟區與龍崎區兩地各家各戶阿公阿嬤的竹編工藝,竹曰工坊聚焦在工藝教育,希望人們可以更認識臺南的竹藝文化。

田野踏訪並拆解臺南三大竹藝師莫永崇、翁明輝、盧靖枝等人的竹器,深入關廟區與龍崎區兩地各家各戶阿公阿嬤的竹編工藝,竹曰工坊聚焦在工藝教育,希望人們可以更認識臺南的竹藝文化。

「材料很需要被解釋,而工藝師是讓材料能自己說話的人。」

如果曾在臺南參加過竹工藝體驗,大概都見過這位身形嬌小的年輕女孩,講起話來雖然有一種怯羞的感覺,一動手做起竹編有職人的架勢與自信;提及在地職人前輩,卻又滿懷敬意。

她是蔡惠婷,「竹曰工坊」(Bamboosays)創辦人,來自臺南,也深根台南。

田野踏訪並拆解臺南三大竹藝師莫永崇、翁明輝、盧靖枝等人的竹器,深入關廟區與龍崎區兩地各家各戶阿公阿嬤的竹編工藝後,惠婷坦言,竹曰工坊比起設計當代的各類竹器,更聚焦在工藝教育,希望人們可以更認識臺南的竹藝文化。

 

工藝的設計,從竹料處理就已然開始

這個身形嬌小的年輕女孩,一邊講,一邊握著厚重的剖竹刀將竹片剖成細篾,看起來相當熟練。

「做竹子其實就兩件事:剖竹跟編織。編織可以後天學習,剖竹很難,但你還是會回來學。」

惠婷提到,編織是邏輯的排列組合,思維有了,即便做得很慢也能把竹器做得漂亮;而剖竹則是存放在肌肉中的記憶,要能夠精準控制剖竹刀的握法與施力,才能把材料剖得乾淨利落。

正因如此,剖竹對於所有的竹藝師而言,都是最困難的工序,剖成的竹篾,不論寬度、厚度跟長度都影響成品的美感跟承重等成敗。

在剖竹的過程,竹子就已經開始參與一個竹編品的設計。也因此工藝的設計,從材料的處理就已經開始了。

 

讓竹子自己說話,從藝師、材料、工具間的三角關係中解放

「以前的師傅都是一把刀做到底,現在有很多工具替代,就容易被工具框架起來。」

工藝可以說是藝師、材料跟工具的三角關係,工具雖然能幫助藝師解決不同的問題,卻也容易讓藝師不得不跟工具黏在一起,最後被工具能做到的事限制了創作空間,工具做到哪裡,藝師就走到哪裡。

「我們以為我們很懂竹子了,其實沒有。等到材料的特性被大家認識的時候,以前人生活用到的器具,才可以被理解。」

正因如此,嬌小的惠婷,在竹藝體驗的前幾堂課程,總是會收起現代化的定寬刀、定薄刀等工具,要求學員要試著用最傳統的剖竹刀去記憶竹子的特性,讓學員能在熟悉材料後,更向前走。

「竹曰,白話一點,就是讓竹子自己說。」

 

竹子是乘載著臺南上百年文化的重要載體,從養殖漁業的魚籠、陣頭的盾,到慶典的龍首,竹子應用於臺南各地各族各行各業。

這也是為什麼,竹曰想用竹子來述說臺南。

對工藝的需求,不管哪個年代都存在

在 2020 年成立竹曰工坊之前,蔡惠婷早已是臺南市竹會的主要教學者。身處在 1960-1980 年之間有「客廳即工廠」的臺南,惠婷從臺南三大竹藝師莫永崇、盧靖枝、翁明輝等人學習竹藝以外,也透過田野調查,將過去在客廳裡從事竹編的婦女們經歷也化作自己的養分。

「以前的臺南是家家戶戶分工合作,有人剖竹,有人編,整個村子都動起來。」

「有些人會想說,就村子裡做的東西,工很粗吧?但其實那時候的東西,個個都是經典,看起來很簡單,但做工的俐落工整是現在追不上的。」

 

即便臺灣在 1960 年代時的產品不符合現代的使用,正因為是一個家家戶戶都在參與的產業鍊,過去做的速度跟品質,其實是當代竹藝師很難想像的,現在竹藝師慢慢做慢慢調整的一個藝品,可能找一個當時做代工的阿嬤也能做出來,這是產業在人的肌肉裡留下的記憶。

「而且你還會發現,奇怪?長一樣的東西,怎麼阿嬤作法跟我不同,她還比較快。所以我想的是,讓大家去練習做這些老東西的時候,一層一層去解開它的技法,然後,再技法簡化、跨媒材結合,做得更生活化。」

所有的工藝都有它的文化跟歷史,也許當初的需求在現在已經消失或被替代了,但這些東西的功能、技法、樣貌、形狀等等,仍然可以解決現在的問題 —— 朝向「老物新用」的方向拆解他們,魚簍可以變成女用包款,魚簍上面的蓋子還可以做成咖啡漏,有很多種變化反而是在做老東西的過程裡才能挖掘出來

當代對工藝的需求一直都在,並不是東西老了就不好用,而是不一定要像以前那樣用。

 

「其實我的希望是,竹編能跟以前一樣,成為不方便出門的人在家賺錢的機會。」

在從老東西裡簡化技法後,惠婷希望竹曰工坊作為一個以工藝教育為核心的工坊,能有機會像 1960 年代時客廳即工廠的模式,讓不方便出門工作的孕婦、老人家等人,也能在家裡從事創作,有一筆收入。

為了這個目標,惠婷仍然持續拆解不同的老東西,在體驗課程中與學生一起研發竹編品。

《竹環》,竹曰。(攝影/DoubleShots)
《竹環》,竹曰。(攝影/DoubleShots)


Keyword : 文創 / 竹工藝 / 竹曰工坊 / 蔡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