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剖破》中原-竹構評圖會
#竹剖破
CONCEPT
剖竹器,為內置4/6/8/12片鋼刀片之圓形器具。將器具對準竹子斷面向下施力,藉由竹纖維與器具之特性,使竹子由管狀分割為數條片狀竹片。結合竹構工作坊所學,展現傳統工藝之美。
利用剖竹器切割竹子從管狀到片狀,將其同時呈現管狀與片狀之狀態,利用剖的過程控制竹片散開的多寡以及開合,節點處由3D列印固定器定位竹片分合角度,達到塑型的功能。
#講評
作品運用竹子剖成竹片的過程,剖了一半之後加上零組件扣起來,每支柱子從一根原竹分裂為屋頂的構架,並把分散出去的接點,透過大的R角連接,構成一種流動感。這個部分還可多嘗試,讓流動感更強。甚至除了讓點跟點連接,也許高低落差也能去強化,有更強烈的立體性。底座的固定方式讓大家有點擔心。最後加上編織的時候,編織圖案是不是能基於長上去的線條做處理?而不只是額外加的皮層、和作品的動態脫離。好不容易安排線條的精采動態,透過這個圖案,線條就變得模糊消失了。有機會再處理得更有趣,抓住一個重點,後面的決策都要小心,不要讓前面安排的東西消失或變為次要。(范承宗)
這組用了傳統技法,我覺得這對竹的未來是有創新和潛力。作品或許沒有表達到位、有蠻多瑕疵,但我選它是因為未來性,它有可能變成全新的動作。比如成大是由場域來看事情,比較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這組則是真正看到竹子,從它的工具、工藝去下手,這件事情不容易,是一個亮點。而且他們有在工作營中真的去累積,找到這樣的關係,並且琢磨成空間。未來可能有很多要克服的,例如長上來交織的狀況並沒有講得很清楚。還有綁紮的動作,晃動等等,需要被好好說明,剛剛講的潛力才能被實現。(陳冠帆)
這樣的形式在產品中比較常見,日本慶典可以看到用細的竹子做類似的東西。但把它的尺度放大,還是有其可看度。給個建議可以參考,現在都是正面一朵一朵香菇的樣子,可以試著把幾個倒過來,有些是站著、有些倒過來,連結面曲度和角度會更多,還是保有相同的手法。這樣也許可以有更多元豐富的型態呈現。(王文雄)
這種輕巧漂浮的效果,跟竹子的特性相當呼應。但我認為這組的技術難度最高,竹管分劈成竹片展開,是很軟弱無力的狀態,那種狀態如何透過不同的竹條編織變成有力的呈現,這是蠻大的技術挑戰。我都難以想像這件事情的實現路徑。如果可以做出來是相當的突破,背後需要很大的技術支持,還有構造原理薄殼概念的帶入,才有辦法呈現。學生組允許一定的實驗性,指出潛力。但也是要拿捏平衡點,要落實的話,如何突破?目前的資源有沒有辦法支持方案落實?這是會面臨的挑戰。(甘銘源)
作品有蠻清楚的出發點,就是幾個傘連結在一起成為空間結構。中原的幾件作品,我喜歡他們對於要圍塑空間的企圖心。傘狀的難度在於每枝傘分別要怎麼立起來,就算立也要相對靠近邊緣,從側邊的固定點再做構件轉到平面上。剖竹這件事可能相對是一個概念,而不是真的這樣剖,不然會很受限。也就是維持傘狀的特徵,但不是用一根竹子去剖。一個機會是用一把竹子像是傘狀,再把傘連結起來,因此每個傘都要能穩定站立,再透過彼此連結成可以站立的框架。(許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