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構人才培育

2021-04-23

《竹粼》設計提案歷程

葉育鑫 建築師/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地點/嘉義製材所

|Before.第一次提案|

基地剛好位於一個從尺度較小的園區轉換到大草皮的邊界上,希望可以在此置入一個讓人停留、眺望、沉思,與過去對話的空間。所以由過往貯木池畔會有的竹子橋或木橋發想,預計以「橋」的方式來搭建現在與過去。

橋面由兩個交叉的彎曲竹構組成,上半部作為鋪面支撐行人,下半部則會接觸土丘形成緩衝(或懸空),人行走其上會形成彈簧般的平衡效果。而透過竹子彎曲的力量,也能因為竹子的彈性,而有了行走在橋上的感覺。

在結構的發想上,一個個竹構的框架(frame)串起橋狀的走道,兩側的竹構骨架也會向中心彎曲,包覆形成內部結構,達到遮蔭的效果,整體會像三角形隧道的外型。預計由15個框架組成,每個框架相隔60cm,並視情況與預算增減frame的數量。

策展團隊回饋|
本案可行性很高,也能充分展性竹子的彈性,但長向穩定可能要加強。而作為橋的意象與功能,或許在寬度上要再加寬(目前設計橋寬為3-4米),整體高度可能也要加高。

|After.修改後新提案|

《竹粼》

讓竹子彎曲狀態(Bending moment)延續,如粼粼波光,藉由這種延續性的諧振,與此場域的時空對話,讓風、光、樹蔭皆能存於其中,與觀者最本初的感知融合。透過曲線拱的張拉系統構成一個類似「橋」的隧道空間,隧道口面向園區的草原,抬高的地面可以眺望全區,想像著從前整區的貯木池;曲線拱的腹部則回應著基地上突起的土丘。

本案改良了常見的竹拱橋結構型,將拱形離地架高,產生了行走的晃動感,展現竹子的彈性;同時,也將兩側的竹子框架(frame)於中間固定,利用竹材的韌性使結構處於動與靜的平衡。屋面外殼內層鋪上防水布,外層則在魚骨處以回收邊料與竹片拼貼作保護層。橋體地面則以剖半竹材作鋪面。


● 竹構設計Tip ●
設計竹構築除了留心於主結構與外殼的表現,構築的落地性也必須慎重考慮。有良好的基座設計,才能避免竹材觸地而受潮,也可降低環境破壞。


taiwan-bamboo-society

臺灣竹會

臺灣竹會為一全國性非營利組織,致力推廣竹文化,並規劃、整合、執行及推動臺灣竹產業的各項創新發展活動與計畫。竹子是世界資源及環境永續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們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持續關注世界竹產業的動態,並協助連結網絡,將臺灣所累計的竹經驗,以及竹相關的研發與世界分享,促進更多元、更寬廣的跨國/跨領域合作與發展。


推薦閱讀 : 《職人的不在場證明》攜手日本設計師與台灣工藝師傳達台灣竹文化 推薦閱讀 : 台灣傳統竹管技法:包管與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