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構人才培育

2021-04-13

《共生》設計提案歷程

彭文苑建築師/行一建築•彭文苑建築師事務所

地點/竹崎車站

|Before.第一次提案|

方案一:間
轉譯竹節中空的意象,視竹為容器,透過竹棚,包覆基地的三個軸線,交流匯集於此,成為軸線上的焦點。設計上不斷思考如何將竹子與一般的RC構造與鋼構作出區隔,竹子在建材上比鋼構更輕盈,且更有彈性,所以由竹材的彈性去構思結構與型態的關係。
整體結構建立在竹子的彈性張力之上,希望構造不會如鋼構般完全不動,可以有些壓縮、晃動,甚至竹子間互相摩擦的聲音都可以接受,凸顯與鋼構間最大的不同。
構造中間的橢圓形為基座,由竹子向上延伸出八字形的空洞,並向外延伸出三角形的構造,大根的竹子彎曲串連三個支點,勾勒出拱的外型與固定整體構造。遊客可以在構造的內部休憩、野餐,並考慮讓竹蓆作為地板的鋪面。
於此提出兩個方案、造型,兩案都有新、舊二元的元素,並可利用竹子的表面處理方式不同,來暗示兩者的關係。

方案二:張力交織
用純粹的幾何形、類似泡泡,呈現竹構的輕巧。整體結構是兩個C字形的圓互扣形成,再由數根竹子作連結,達成兩向的力互相牽制、平衡。有趣的是,無論上視圖、地面圖、單向圖來看,都會是兩個圓,強調幾何與構造的純粹性。
初衷是展現竹子材料性跟結構,因此希望形體與結構能直接反映竹子與其他材料的不同之處。這個概念也會影響到日後關節的處理方式,用輕巧的方式來展現竹子彈性的穩定。

策展團隊回饋|
第一個方案會更適合,與竹崎站的主題契合度也更高。必須將屋頂考慮進去,將設計簡化成可操作的處理方式。結構的部分,竹子單元性的條件差異太大,一根一根塑型的策略會很困難,且製作的工期會很費時。整體的複雜度很高,經費也會是個問題。

|After.修改後新提案|

《共生-新與舊,人與林之間的共生》

作品座落於竹崎車站鐵路匯集與分叉的動線節點上,車站場域乘載著過去與未來,透過竹構藝術,活化歷史軌跡與未來發展,形成新與舊之間的交匯點。透過竹林的線性、軌道的移動性, 讓林業鐵路的過去與未來之時空在此交匯。


● 竹構設計Tip ●
竹子雖然具備彈性,但在結構設計上,需要考慮到竹子單元性的條件差異極大,不若鋼構、RC構造那樣容易控制形塑。


 

taiwan-bamboo-society

臺灣竹會

臺灣竹會為一全國性非營利組織,致力推廣竹文化,並規劃、整合、執行及推動臺灣竹產業的各項創新發展活動與計畫。竹子是世界資源及環境永續的主要趨勢之一,我們立足在地,放眼國際,持續關注世界竹產業的動態,並協助連結網絡,將臺灣所累計的竹經驗,以及竹相關的研發與世界分享,促進更多元、更寬廣的跨國/跨領域合作與發展。


推薦閱讀 : 《竹軒.天井》設計提案歷程 推薦閱讀 : 建築師的竹構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