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臺灣竹產業發展脈絡

聽到「竹產業」這三個字,你先想到的產品是什麼?

竹筷、竹籃還是竹筍?

 

產業的形成仰賴特定產品的運銷生產流程建立,臺灣雖有上百年以上利用竹來改善生活的歷史,產業化至今卻僅有將近 80 年的歷史;根據雲林科技大學黃世輝教授的研究,臺灣的竹產業歷程約可分為:

  • 竹細工人才培育期:1946 年以前
  • 竹工藝產業發展期:1947 – 1969 年
  • 竹工業產業發展期:1970 – 1986 年
  • 竹文創教育發展期:1987 年至今

嚴格說起來,臺灣的竹產業根據兩大重鎮:南投竹山、臺南關廟,還可分為機械化生產與手工生產的兩個走向;然而兩者的產業化發展都歸功於 1929 年後由日本藝師傳入臺灣的竹細工技術,使臺灣以手工生產為基礎的第一代竹工藝產業得以發展下去。

 

竹細工人才培育期:1946 年以前

1929 年,正值日治中期,南投竹山、草屯兩地在歷經多次的竹農徵地抗爭後,總督府開始重視起臺灣的竹工人才培育,開始派遣日本藝師來台教學,而後於 1938 年正式成立了竹細工人才培育最重要的機構 —— 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

自此,南投竹山的竹工人材大增,打下了產業化的基礎,現在被稱為竹工藝師的一代宗師黃塗山、莫永崇等人,都出自此一時期的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並於當時以銷售花籠、雜物箱、捆包箱等器物為主。

竹工藝產業發展期:1947 – 1969 年

1947 年,日治時期結束了兩年,日治時期竹農抗爭未果而被徵收的大片竹林卻未能還權於民,使南投竹山的竹農再次集結向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提起訴願,最後獲得了農民自組生產合作社的許可,取回了竹林使用權。

自此,南投竹山的竹原料大增,形成了竹產業的雛形,以手工編織竹器具為主的竹工藝產業;同一時期的 1955 年,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中國生產力中心陸續成立,以推展臺灣手工業為目標,原僅在南投竹山傳授的竹細工技法也傳入了臺南關廟,使原先就有長枝竹資源的臺南關廟隨後同步發展起了竹工藝產業,自立門戶的手工藝社在此一時期大量成立。

竹工業產業發展期:1970 – 1986 年

1970 年,日本在歷經了十年的經濟發展計劃下物價與勞動力成本大漲,竹產業的資金與廠房機械瞬間轉向臺灣投資,促進以南投竹山為首的竹工業產業開始發展,臺灣開始除了加工竹子製成各類竹製品以外,也開始製造機械來增加竹製品的生產效率。

伴隨著政府推動的竹產業機械與週轉貸款,以及海外湧入的大批訂單,以南投竹山為首的竹棒針、竹傢俱、竹筷等機械化的竹工廠大量成立,全臺一度有約 2,000 間竹工廠,光是在竹山,有向政府立案登記的竹工廠就有約 500 家;機械化較少的南投關廟也於此一時期,以手工的「客廳即工廠」方式維持手工藝產業的發展。

竹文創教育發展期:1987 年至今

1987 年,臺灣正式解除戒嚴並開放兩岸探親,同時更放寬了外匯管制。一時之間,與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牽起線的「台商」一名在臺灣變得知名;竹產業也不例外地,被台商遷往中國,而使國內竹產業逐漸衰敗。

伴隨著 1978 年後陸續爆發的天狗巢病,臺灣在產業外移與竹林萎縮下,南投竹山曾努力重新集結力量成立如青竹文化園區等,並設立生產合作社,然而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卻使園區受損嚴重。眼見臺灣竹產業邁向夕陽,工研院、林務局、勞委會等單位並未漠視,而是在 1999 年後,更積極投入竹產業的新發展,開始輔導研發竹炭、竹醋液等具有更高經濟價值的產業。

 

而南投竹山與臺南關廟,以手工為主的手工藝產業人才,則於 1987 年後,開始轉作教學;在文化部的推動下,竹手工藝從產業昇華為一種傳統技藝;昔日的工廠產品設計成了竹編、竹細工等技藝的保存者。

 

在 2000 年後,臺灣竹產業也開始與國際趨勢接軌,將竹子重新定位成「環保」媒材,將其利用在更廣的生活用品甚至建築當中;臺灣也將竹子的應用廣、生長快速特性,作為一種能幫助弱勢地區發展的契機,組成團隊將竹種與竹工技藝傳入非洲地區的國家,改善其生活水平與經濟能力。

Keyword : 產業 / 竹子 / 臺灣

mata-taiwan

Mata Taiwan

mata 一詞來自古南島語言的 *maCa「眼睛」之意 —— Mata Taiwan 期望從台灣南島文化出發,和世界一起數位策展在地人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