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臺灣竹工藝產業的幕後推手 ── 顏水龍

臺灣竹產業在 1946-1969 年間,進入以手工藝為主的竹工藝產業發展期,產業的發展背後,除了美國萊特兄弟團隊的技術援助以及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中國生產力中心的成立以外,最重要的某一個人對工藝源源不絕的熱愛。

那個人,就是顏水龍。

 

臺灣工藝教育之父的生平

顏水龍 Gan Sui-liong
顏水龍,出自《臺灣人士鑑》(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1934)。

顏水龍出生於 1903 年的臺南茅港尾西堡(今臺南市下營區)。是臺灣著名的畫家與工藝家,亦是 1940 年後臺灣各項工藝發展的推手,其成為臺灣工藝教育之父最關鍵的契機,即是在 1951 年接任臺灣省建設廳的技術顧問一職。

1910 年,顏水龍 7 歲時,父母就先後去世。好在顏水龍成績不錯,進入了下營公學校就讀,並於 1915 年畢業後進入臺南州教員養成所。1918 年回到母校下營公學校擔任教職。

1920 年,任職教職的顏水龍受同校教職員澤田武雄的鼓勵,赴日學習美術,並於 1922 年順利以半工半讀方式考上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受教於藤島武二與岡田三郎助的教導,影響了顏水龍的美學甚深。

受到林獻堂的賞識與資助,顏水龍在赴日進修後並未立刻返台居住,而是於 1929 年再度前往法國留學,期間美學再受Jean Marchand 及 Joseph Fernand Henri Léger 影響,並且結識了 Kees van Dongen 向其學習裝飾性色彩技法。

赴法留學後,顏水龍於 1933 年返回日本在大阪的株式會社壽毛加社,從事廣告設計;成為台灣第一位專業的廣告設計者;當時仍以手繪方式製作的廣告設計工作,影響了顏水龍逐漸走向工藝美術;受到西方與東方多面向的美學教育,奠定了顏水龍對工藝創作的重視。

 

返台促成竹工藝產業發展

1937 年,累積了豐富美學創作資歷與思維的顏水龍返台,美術工藝學校創立計畫也被同時帶回,顏水龍絲毫沒有停下腳步, 1941 年即在其家鄉臺南成立了臺灣造型美術學會、南亞工藝社以及台南州藺草產品產銷合作社,隨後於 1943 年成立了竹藝工坊招聘竹工藝師設計與生產現代化的竹工藝品。

1951 年,日治時期已經結束,顏水龍接任了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技術顧問一職,隔年,立刻由南投縣長李國禎聘請顏水龍與王清霜舉辦「南投縣特產工藝指導員講習」傳授竹編、藤編、陶瓷、雕刻等基礎工藝技術訓練,隨後延續成「南投縣特產工藝專修班」,中部地區的竹工藝人才大幅增加。

1955 年,美國為了推展外交而組成的萊特工業設計團隊,以改善經濟為由,開始推展臺灣工藝教育,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隨之成立;顏水龍與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開始合作於關廟、布袋、嘉義等多地辦理工藝訓練班,竹工藝在臺灣各地片地開花。

進而使 1960 年代,臺南關廟等地開始萌生手工藝社,以及實驗工廠;承接海外訂單,製作與銷售竹器至海外。

 

而顏水龍的重要性,並不僅是作為一位中央機關的技術顧問,更重要的是他在擔任顧問一職時,並未忘卻各地的原生產業與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以從生活發展出的工藝為重,選定南投竹山與臺南關廟發展竹工藝,都是根據顏水龍對臺灣工藝發展長年的研究。

針對關廟早期的竹工,顏水龍就曾分析其在 1906 年左右時,就已經有編織竹器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且以農漁具為主,因此在臺南關廟發展竹工藝並不會受到太多阻礙,反而能直接使當地原先用於自給自足的技能成為一種經濟體。

臺南麻豆總爺藝文中心的顏水龍紀念館
臺南麻豆總爺藝文中心的顏水龍紀念館。(Credit: Outlookxp @ CC BY-SA 4.0)

 

關鍵字 : 竹工藝 / 臺灣 / 顏水龍

mata-taiwan

Mata Taiwan

mata 一詞來自古南島語言的 *maCa「眼睛」之意 —— Mata Taiwan 期望從台灣南島文化出發,和世界一起數位策展在地人文智慧。


推薦閱讀 :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 推薦閱讀 : 臺灣原住民族的竹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