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的竹建築
你知道嗎?竹子可能已經在臺灣有幾百年的使用歷史了!
因為竹子不像金屬器可以保存很久,而缺乏證明竹子文化的依據,但是竹子的用途也許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開發了。
臺灣竹工藝不僅承襲自中國與日本,原住民族本身就是竹工藝與竹文化,而且早就廣泛應用於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每一個面向,不僅如此,有些技術非原住民族還學不來呢!
原住民族竹建築
原住民在建築上使用的竹種多元,會根據居住地域的竹種做出調整,在立柱、屋頂、牆面等構件上使用不同的竹材,因材施用。
在常見的竹種當中,刺竹、孟宗竹兩種竹種由於較為堅挺厚實,經常作為支撐結構的基柱;不只如此,帶刺的刺竹也被使用於圍籬,用來抵禦外敵。而相對特殊的箭竹則因較短且較細用於編織牆面,透過其編織後密度高的特性使建築整體的防風防寒能力大幅度提升。
箭竹的編織牆面型態也使原住民族竹建築與漢人竹建築形成明顯的差異。漢人的竹建築多以竹桿為主結構,牆面採取竹夾泥的方式施作,整體較接近泥造建築;而多數的原住民竹建築,則是直接以竹桿堆疊,或是剖半的竹管交疊,再以藤繞方式穩固的純竹木造建築。僅有少數的泰雅族、偏南的排灣族等族群有出現竹夾泥牆面施作。
原住民族竹構築技法
由於原住民族的竹構築竹桿是直接裸露在外的,竹桿未經處理的狀態下,建築蟲蛀與腐蝕問題相比竹夾泥牆更嚴重;臺灣原住民族因此研發出不同的竹桿防腐蝕技法,增加建築用竹材的耐用性。
- 浸水法
將竹桿埋入沙灘中浸泡鹽水,或是直接泡在水中,透過水份來使澱粉質減少,避免被蟲蛀腐爛。 - 煙燻法
在建築前將竹桿進行燻製做到防腐防蛀,或是直接在屋內生火煙燻整個房舍;部分的族群因為家屋本身就有爐火在內,並不會事先煙燻家屋,而是透過每天生火來達到防腐蛀的功能。
除了增加竹子的耐用性以外,臺灣原住民族也更加活用臺灣竹種中空的特性,研發出所謂的「半剖竹管」技法,將其利用於屋頂以及牆面。半剖竹管就是指將一根中空的竹桿對剖,成為剖面半圓的兩根竹管,再從凹面彼此相接,使其更為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