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臺灣特色竹文化

臺灣橫跨北迴歸線,原本應是全島炎熱的地方,卻因位於板塊邊界而形成了高聳的山脈,氣候多元,也使各地因其風土性質而發展出不同的生活型態,不同的竹種也在各自的環境中與族群的生活連結在一起。

 

原住民族文化中的竹子

你還在以為竹子是漢人帶來的嗎?別傻了,臺灣原生種一點都不少;不僅如此,臺灣原住民開天闢地的傳說裡,就有竹子存在了;在卑南族南王系統中就有一則傳說敘述遠古之初,一位女神手持竹子自海中出現,手中的竹子分裂為一男一女的「竹生」起源神話。

不僅如此,臺灣高山原生的箭竹更早就被原住民族應用在建築、飲食甚至守護家園上;臺灣各地的原住民族都有以箭竹來做箭矢的傳統,作為與漢人製箭上的文化差異,臺灣現行的原住民族射箭比賽甚至要求參加者必須使用箭竹造的箭矢才得以參賽。

 

漢文化中的竹子

臺灣的漢文化信仰當中,時常可見竹器的蹤跡,各地做醮時,就多有以竹桿作為祭旗的儀式,臺灣漢文化的殯葬也有竹枝招魂的儀式;將竹桿筆直且清新的意象連結進信仰當中。

除此之外,臺灣的竹文化在漢文化當中也少不了從傳統生活中演變出的儀式器,臺南陣頭中常出現的竹盾就是一例,廟會現場經常性演出的陣頭,在先民生活中,原是一種類軍事訓練,先民舉盾拿刀演練征戰技法,手持的盾即是竹盾;由於竹盾堅實卻不重,容易拿取,不論在宋江陣還是金獅陣裡都有著竹盾的身影。

在有著「械鬥變黃金」此一說法的明清時代臺灣,各族群間的爭鬥侵佔頻傳,在那個金屬難以取得的時代,竹子做的竹盾可以說是抗敵利器。

 

臺灣的竹飲食文化

在飲食文化方面,臺灣也是全球產竹地區少數有在食用竹筍的地區,同樣產竹的東南亞以及中南美洲地區,由於原生竹種的不同,並不像臺灣與日本一樣會食用其實是竹苗的竹筍。

竹筍的存在據考究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中國最古老的訓詁書籍《爾雅》中,就有將竹筍記載為「竹萌」意旨竹子萌生的新芽,到了《說書》又將其延伸出「竹胎」、「竹芽」與「竹筍」,可見漢人很早就意識到竹筍的生長方式,也知曉如何飲食。

在臺灣,多數居住於低海拔地區的漢人,在冬季有著孟宗竹產的冬筍,在春夏之際則有綠竹、麻竹筍可食用,而原住民族所食用的箭筍海拔較高,對過去漢人而言,簡直就是夢幻食材。在食材以外,竹子也做為食器使用。

漢人族群在端午節必吃的粽子,在臺灣會用兩種竹子來承裝,一種是麻竹的竹葉,麻竹葉色青綠且較為柔軟,較常用於以蒸法熟成的粽子。而桂竹則是使用竹籜(ㄊㄨㄛˋ),竹籜是一種從竹桿上脫落的保護構造,形似葉子,多為黃褐色,由於桂竹籜較為堅硬密實,則較常用於以水煮方式熟成的粽子。下次無法分辨粽子的煮法時,不仿從它的顏色來分辨。

在漢人以竹葉竹籜包粽之時,臺灣原住民族的「奇拿富(cinavu) 」則常使用月桃葉、甘蔗葉等來包裹,偶爾也會使用竹葉,除了竹葉以外,竹管更是原住民族餐桌上實用的餐具,《東番記》就記載道:「時燕會,則置大罍團坐,各酌以竹筒,不設肴,樂起跳舞,口亦烏烏若歌曲。」

原住民族以竹筒的竹節為杯底,削竹做杯,或是從斜角剖半做成湯匙,單單是竹管就能變化出一桌的餐具;仿間熟係的竹筒飯,也是透過臺灣竹種中空的特性製成,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竹筒飯多為不添加其他餡料的純糯米蒸烤而成,現行的包有豬肉等餡料的竹筒飯是貼近現在市場需求的做法。

關鍵字 : 原住民 / 文化 / 臺灣

mata-taiwan

Mata Taiwan

mata 一詞來自古南島語言的 *maCa「眼睛」之意 —— Mata Taiwan 期望從台灣南島文化出發,和世界一起數位策展在地人文智慧。


推薦閱讀 : 臺灣特色竹生態 推薦閱讀 : JOIN BAMBOO NOW 一起竹巢